三千年读史 不外功名利禄
九万里悟道 终归诗酒田园

快一周没有停下来好好对话自己,在这个巨大的经济机器下,获得了很多资源的选择性,但同时生命也被牢牢的套住在这个争分夺秒的工作日中。

闲聊是一种状态,也是一种稳定的情绪,更多的是一种平衡对抗这种工作节奏的感性需要。但是我发现,似乎很多人的聊天都是带有目的性的,在未发问之前,可能已经能感知到对方的所需所求,敏锐的观察能力好像是感情敏感群体的一个天性。

大家都很忙,忙着各取所需,有心理专家说,社恐的本质是想要获得认同感,因为害怕被拒绝或者不认可,所以选择性的逃避。不被认可的同时会产生内耗,久而久之就会避免这样的社交。但是我觉得我的社恐是一种自身能量的不足,社交是消耗自己能量的过程,可能无欲则刚,社交并不是我的首选属性。诚然交流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灵感,或者弥补自身认知的狭隘。

我有一种执行强迫症,也就是说当一个灵感出现,做还是不做,必须二选一,否则会不断产生内耗。而如果选择了做,那势必会一头扎进去,直到落地完成,或者阶段性取得结果。执行强迫症的性格,是在刚刚这个码子的过程中创造的词,很贴切的表达。

有效社交,无效社交,本质上是有没有带来价值交换,情绪价值的交换也是属于一种有效社交,但是要看这个情绪价值对方是否需要,和一个大佬聊过,非常理科思维,而且非常讲究术或者变现的能力,感悟对他来说是累赘(但不代表他是个现实、没感情的人),只是他很清楚每次对话的意义,需要得到术的交流,或者是有一个战略上技术性的分解。这类人对时间的分割,对朋友属性的分割,对物理性质的定义都非常强,分析数据的能力一等一。思维是开放的,他在汲取信息的同时也会分享给你相对应的价值信息。

还有一类人,是从感性的情绪价值入手,辅佐理性的数据支撑,再加上技术型的加持,这类人活动的圈子比较小众,收割的都是类似门徒,信仰技术,从零到一到教育过程都是通过这个人,可以赚到高利润的单价,但是不成规模。圈子广泛了,这个技术就会成为一个笑话故事了。

这个世界已经越来越魔幻了,谁在制造焦虑,谁在制造问题,谁就是收割的镰刀,磨刀霍霍抢韭菜,把个例当做普遍性,把偶然性当做成功学,本末倒置,潮水褪去,一个个都会显现出来。

说实话,我挺排斥虚伪的互捧的,但是不影响我欣赏虽然看不惯但是确实有闪光点的,不影响我像他们学习,而且持续挖掘闪光点。

社交 变现 术